警方发布提醒:谨防涉考类诈骗

    高考已结束,考后查分、填报志愿及录取工作接踵而至,一些不法分子也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为此,湛江市公安机关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常见的涉高考诈骗案例和虚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虚假链接、网址

    和录取通知书套取个人隐私

    2019年6月中旬,外地警方接到一男子孙某的报警电话,称自己手机一天接到来自不同号码的十几个骚扰电话、几十条骚扰短信,而且对方都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实在不堪其扰。经询问,孙某称他只是在网上搜索了高考查分网址,然后点进去按要求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手机号,之后查分显示错误,孙某就没再理会,却没想到自己个人身份信息已经泄露。

    有些不法分子窃取了考生个人信息后,会模仿“校讯通”等官方渠道向考生、家长发送带有链接的“服务短信”;“内部招生”诈骗分子打着有“内部关系”“内部指标”的幌子,引诱家长和学生到指定的网站(私设诈骗网站)提前报名,填写信息,预交学费,抢占学位。一旦点击链接,手机立刻被植入木马病毒,进而窃取手机中绑定的银行卡账户、密码等资料,盗取钱财;或者引诱家长和学生进入到虚假页面,要求进行信息填报、转账等操作。

    警方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家长和考生们收到非官方公布的查分网址、不明链接信息时,需提高警惕,不轻易点击、登录,谨防落入诈骗陷阱。

    不可迷信“精准填报志愿”服务

    社会上有机构或个人通过互联网、电话、面询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开展高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并收取高额服务费。当中,可能会有一些机构或者个人借机实施诈骗,他们打着“精准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等广告,宣称有内部大数据,诱导考生一次购买VIP卡,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考生还可能会被误导,失去正常录取机会。

    警方提醒:各地教育部门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质机构或企业合作,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无非是诈骗的幌子。

    可以通过特殊“渠道”上大学?

    2020年5月30日,外地一名考生家长陈某某在某网站上认识一名叫陆某超的男子,该男子称能帮助陈某某的孩子录取到更好的学校。通过网上多次联系,陈某某相信了陆某超的谎言。之后,他陆续向陆某超支付7.8万元,结果不但没有录取,反而人财两空。

    高考成绩公布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等方式,假冒高校招生人员、校领导亲戚等,谎称手中掌握高校“内部指标”“机动计划”“定向招生计划”“低分高录”“补录”等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及家长要高度警惕此类“花钱能买大学名额”的诈骗信息,应从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以致上当受骗。

    “花钱改分”的陷阱

    前几年,有外地警方在高考结束后发现辖区内出现以改分数为诱饵的诈骗案件,多名家长被骗走几十万元。后经警方侦查破案后,嫌疑人交代他们在网上以“黑客”身份发布信息,号称可以修改高考、大学考试成绩,并向受害人索要数千到数万元不等的“服务费”。方法虽老套,但年年都有人上当。

    警方提醒: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网络帖子纯属骗局。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也行不通。因为高考网上阅卷采用内网阅卷。考生成绩通过网络公布后,教育考试院会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匹配,网站均设立严密的防黑客病毒攻击系统。

    分数不够花钱可“补录”?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

    警方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不能相信。

责任编辑:张雅婷 审核:何杰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