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县有个兰台追梦人

  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档案馆的档案查阅室里,总会有一拨拨的查阅者围在59岁的老档案工作者李绍荣身边,请他帮助查阅资料。

  昌宁县档案馆馆长字竟春说:“老李是一个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昌宁档案事业的兰台追梦人。这个‘梦’,他一做就是39年,这种执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兰台”,源于汉代宫室藏书的御史台。在古代,人们习惯将官方藏书之处称之为“兰台”。现在,“兰台”一词已经成为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绍荣在编纂档案材料专题汇编。供图

  1982年,20岁的李绍荣进入原昌宁县档案局工作,先后从事档案局(馆)业务指导、管理等工作。39年来,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职业工作者,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昌宁的档案事业发展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改变昌宁县乡镇档案工作在原保山地区的落后状况,李绍荣带领馆内2名业务人员深入基层蹲点指导整理档案。在此期间,他与同事加班加点,从档案的分类、鉴定、编写、装订、编目到修复,每天伏案十几小时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1950年至1982年的4248卷村级档案接收进馆,使昌宁县的乡镇村级档案逐步走向规范化。从事档案工作39年来,他主动承担下乡到基层征集档案的任务,不辞辛劳地走街串户、征集资料,先后共修订名人、科技等档案57513卷,征集照片7254张,实物204件,丰富了馆藏内容。

  云南保山李绍荣:兰台追梦人。供图

  对李绍荣而言,走向乡村征集历史实物的路,再长也不远。39年来,他几乎跑遍了昌宁的村村寨寨,很多人也因为档案征集而与他结缘。在一次民间征集中,老文化工作者施学文出于对档案事业的支持和对李绍荣的了解,义无反顾地将世代保存的两幅清代地契捐献给县档案馆,将该馆的馆藏资料年限向前推进了两百多年。

  李绍荣虽然是昌宁档案战线上的“老兵”,但是他从来不拘泥于“老一套”,从电子产品使用到数字化管理,李绍荣都非常熟悉。多年来,在档案馆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他不断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拓宽档案服务领域,在创新档案管理利用上取得了一项项骄人业绩。先后主编了《档案利用实例》《知青文件汇编》《公社乡镇名称变更》《名人录》等10多册有价值的档案书籍,并在国家和省级档案刊物发表30余篇档案论文,填补了昌宁县多项档案管理的空白,部分档案管理自研项目还成了全市推广的好经验。

  云南保山李绍荣:兰台追梦人。供图

  “从部队转业回来到地方工作,进入档案馆,就和李老师一起学习档案管理查阅利用等一些业务知识。他耐心细致地指导我,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教给我。他热心服务群众、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说起和李绍荣相处的点点滴滴,“徒弟”穆金强感慨万分。

  一针一线,装订成册;一字一句,事关千秋;一心一意,情系兰台。为了方便档案使用者,他根据馆藏档案的资料,编制了婚姻、土地、知青、疏散等15种专题汇编,又根据昌宁县档案馆的实际情况,自己编研出了48个台账,得到了市档案主管部门的认可,曾在各县区综合档案馆推广使用。

  多年来,李绍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为退役军人身份认定、离退休人员待遇、居民财产确权等诸多民生领域提供了大量档案依据,帮助查档者解决了许多问题。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卷卷沉甸甸、珍贵的档案从收集整理、编目上架、系统上传、审核入库、归档完成,直到档案的提供利用,所有的环节一路“走”下来,都成为他努力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在昌宁县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昌宁县档案馆被云南省档案局授予示范档案馆称号,并连续3年在全市档案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一,李绍荣个人多次被评为保山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20年12月,他被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为保山市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人选。

  云南网通讯员 杨军 段昆鹏

责任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