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份提案是我年前走访农户时村上交待的事,一定帮我带到大会上啊!”参加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苏晓莉虽然人已经到了北京,却仍不忘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2月22日,海东市二届人大九次会议召开,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苏晓莉不得不向大会请假。不过,她的心却没有缺席。“老百姓托付的事,一定要办好,要不怎能对得起‘人民代表’这四个字!”苏晓莉在电话中说。
为倾听社情民意,今年春节前夕,苏晓莉专程深入海东农村各地,一路调研,一路思考。她最关心的还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青绣产业,因为她就是这一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之一。她探索的“协会+企业+基地+能人+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无数“绣娘”摆脱贫困,她本人由此也获得全国表彰。
“青海30万‘绣娘’要想持续增收致富,光靠个体的努力显然行不通,必须要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听到群众所思所盼后,苏晓莉再次找到自己将要前进的方向,她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把青绣产业送上乡村振兴的“快车”。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更是硬核,没有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苏晓莉认为,青绣这门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手艺要与旅游业融合,通过创建非遗文化和经济共享平台等途径,实现手工艺资源和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融入当代生活,继而在提升和发展乡村经济、繁荣乡村文化、培养乡村人才等层面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发挥更好更长远的作用,助推海东市更稳、更快、更好实现乡村振兴。
苏晓莉在提案中也表达了群众的担忧:全省青绣从业人员8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刺绣主题、图形图案、色彩搭配等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全省各地开展的很多青绣培训又不到位,授课老师无资质、授课企业无资质,培训无成效,培训资金投入大,培训效果差强人意。对此,苏晓莉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规范青绣相关培训的同时,借助乡村振兴,结合各地区青绣资源,建立各乡村青绣产业特色基地和体验场所,整合资源支持乡村及旅游环线手工作坊、手工企业,并给予资金、基础设施、平台、设备及政策的倾向扶持,保持海东青绣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