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倾力打造“五有”美丽乡村

本报讯 (记者 薄熙惠)近两年来,凌源市在省市农业部门大力支持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大力推进“五有”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加强组织领导,打造“有保障”的美丽乡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市领导亲自抓乡村振兴工作。每年初,都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中央、省市有关精神,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意见,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屯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出台了支持财政资金整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产业项目和资金,为美丽乡村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强化项目支撑,打造“有产业”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菜花畜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设施蔬菜花卉2020年猛增5000余亩,总面积达到25万余亩;在原有5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上,新建禾丰牧业生猪养殖、厚德牧业黄牛养殖、东城生猪屠宰深加工、鲜食玉米深加工等一批农业深加工企业。注重品牌建设,申请了6个区域公共品牌,让凌源农业生产动力更加强劲;注重特色强农,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设施果业、特色养殖;大樱桃、草莓种植异军突起;鹌鹑等特色养殖方兴未艾;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进行重点规划。注重质量强农,实施农产品销售可追溯制度,蔬菜生产和农业投入实现全过程可监控,物联网技术为产品质量上了一道“安全阀”。注重产业融合强农和科技强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刘杖子镇获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狠抓环境整治,打造“有颜值”的美丽乡村。2020年,凌源市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多管齐下,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热潮,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3月以来,凌源市相关部门及各乡镇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等各种形式,紧盯乡村垃圾清理、道路村屯绿化、拆除违建、商业网点整治、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工程,集中对城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各类市场、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对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卫生死角进行“地毯式”清理。一年来,共投入2800多万元,用于清垃圾、治河道、购设备、建绿地。以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在18个村进行大规模改造、绿化、硬化,垃圾、厕所、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培育文明乡风,打造“有风尚”的美丽乡村。加强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让自治高效运行、让法治落地生根、让德治融入日常。开展了“德孝凌源”建设,着力打造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品牌,乡镇着力打造德孝主题文化广场、文化墙、文化长廊。自德孝凌源建设启动以来,四合当、松岭子、宋杖子等多条建设亮点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德孝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牛营子镇石杖子村实施积分制管理,以记录村民公益美德、社会治安、乡村建设和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开展星级家庭评选,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村风乡风。通过“德孝凌源”建设,实现了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目标。

深化制度改革,打造“有活力”的美丽乡村。坚持把制度改革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以有效制度供给理顺城乡关系、激活农村资产、优化要素配置,进一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一是严格落实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权能。三是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受益。四是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消灭村集体经济“空白村”。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