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贵州系列报道之三:和谐社会】桐梓新站派出所:“十清十训”树新风 共建共享标本兼治

:多彩贵州网

  【编者按】

  平安,这是父母对儿女质朴的惦念。

  由家及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向中华儿女提出了朴素的期望: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核心在于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这场大考,核心无疑是――治理贫困。

  回望“十三五”,在覆盖全国的这盘大“棋局”中,平安中国建设中贵州留下了哪些足迹?如何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跟随记者的笔端,一起感受以法治为底色的贵州美丽乡村、社会百态,领略法治力量护航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成效。

  【正文】

  “十清十训化解矛盾、十兴十树倡导新风、家风讲堂和谐邻里,乡人治乡共建共享。”桐梓县公安局新站派出所所长徐世勇是这样概括枫桥经验如何在新站扎根的。

  正因为如此,枫桥经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桐梓县公安局新站派出所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11月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首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让“枫桥经验”在这里落地开花,总结提炼出了“新站做法”。

  斩获殊荣,新站派出所不断将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荣誉既是鼓励又是责任,抓‘十清十训’意在净化乡风化解矛盾,持续深入开展道德讲堂、义巡队建设等是希望从根源上做好矛盾纠纷的防范化解,从根本上实现共治共享。”徐世勇说。

   “十清十训”震慑与教育并行

  清官难断家务事,此种说法古来有之。然而,在广袤乡村,往往不少矛盾纠纷的产生正是源于家庭内部、邻里之间,如果矛盾处理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才能及时妥善处理家庭、邻里纠纷?

  “我们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十清十训’,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邻里经常扯皮、子女不孝顺、家暴等典型的十种主要矛盾进行了明确,由派出所、综治中心、司法所、法庭、村委会等单位部门组成联调,对违背者进行训诫教育,对屡教不改人员根据法律打击处理。一方面让他们知法懂法知错就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惩戒一个人教育一群人的目的,从根源解决问题,实现乡风文明。”

  为此,新站镇依据法律法规,梳理出了“十清十训”的法律依据:“一、邻里不和睦,经常扯皮者,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有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以下罚款。二、子女不孝道,虐待老人者,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条规定……”

  如此一来,训诫调解就成为了新站派出所民警人人必修的“技能”。今年55岁的辅警吴贵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事警务工作20多年,老吴处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很有一套,“十清十训”化解矛盾,老吴成了主力军,老吴调解室也应运而生。在调解室的办公桌一角,放着厚厚一摞泛黄的记录本,记录10多年里老吴调解的上百起“小事儿”。

  最近一起是一名老人哭诉子女不孝,经过调解已经解决,但老吴还是放心不下,主动打去了电话。“老人家,子女和你关系缓和了没有?”电话那头,一位老人激动地说:“吴警官,真谢谢您的调解,我们父子已经和好了!”

  也有调解不成最后被教育训诫的,蒙渡村砖房组祝某、周某就是其中之一。祝某与周某家庭长期扯皮、吵闹不断,村里多次上门调解,但收效甚微,2019年9月,两家人大打出手,被带到派出所进行教育训诫。

  “两家人说不上什么深仇大恨,都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如果只是嘴上调解几句,他们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训诫是希望她们懂法律、明事理。”谈及此事,作为这一纠纷的训诫人,新站镇人大主席娄亚平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做好训诫调解工作,新站镇建立了两级训诫调解机制,村干部、乡贤排查中能够及时化解的由村一级教育训诫,并出具教育训诫告知书,并让当事人写下保证书。村一级调解不成的,由镇政府、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对其进行教育训诫,全程录音录像告知本人,并写下保证书。

  据介绍,自实施“十清十训”以来,各类纠纷明显减少,今年发案率更是下降了50%,为镇村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家风教育从源头根治乱象

  “训诫教育只能是在问题出现以后处置化解,但我们需要更主动一些,从根源上杜绝这类风气,倡导孝顺老人、文明有礼、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从家风教育下手,从源头根治乱象。”新站派出所教导员陶燕说。

  新站镇是川渝入黔的交通要塞,距离重庆仅100多公里,繁华却也复杂,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新站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然而邻里不和谐、不讲文明礼貌、喝酒发疯耍赖等不良风气阻碍了其继续前进的脚步,也影响着当地人的安宁。

  “镇上当民警十多年的时间,很多时候都是小事引起的,要根治真的很难。这些不良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家风出了问题。”老民警赵福元说。

  适逢新站镇提倡“十兴十树”树立文明新风(即:兴感恩之风,树爱国之人。兴敬老之风,树守法之人。兴法治之风,树守法之人。兴实干之风,树敬业之人。兴守诺之风,树诚信之人。兴和睦之风,树友善之人。兴忠勇之风,树疾恶之人。兴礼让之风,树文明之人。兴美化之风,树干净之人。兴勤俭之风,树持家之人),新站派出所联合新站中学、各村委会扎实开展家风讲堂,通过坝坝会向村民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村民明白“如何用好的家庭教育来养成好家风,如何用好家风来成就好家庭”。

  家住中心街道的杨阿姨今年60多岁,说起最近一次家风讲堂的内容,杨阿姨眼中始终带着泪光。“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妻子恩爱一辈子是他的父母亲做了好的表率,我们也要给儿子孙子做表率,凡事心平气和好好说,徐所长说的在理,夫妻关系是影响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我还希望这儿孙辈一直和和美美呢。”

  据介绍,去年初至今,派出所民警们将家风讲堂与院坝会等结合起来,到各村召开院坝会和讲堂60多场,逾万名受到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除了家风教育,新站镇派出所还将矛盾纠纷摸排的责任细化到了每个民警身上,并设立了考核机制,所里民警分为3个班组轮流值班,不当值的民警则到各自的责任村走访摸排矛盾纠纷,提高见警率的同时对各个村矛盾纠纷情况实时掌握。

  赵福元联系的捷阵村曾经是全镇社会治理的老大难。“以前那里是四川入黔的必经之路,靠山吃山的习气影响了很多人,要改过来很难,所以这里是全镇矛盾纠纷最多的地方。”

  通过一村一警或一村多警的走访,及时对不良现象进行训诫或约谈,再加上巡回讲堂,捷阵村整体上风气比从前好多了!“习水―正安的高速有2公里左右经过捷阵,涉及100多户人家,要是以前不知道要花多少功夫才能把这个事做下来,现在大家都听招呼,有事找村里找派出所,事情省心了不少啊!”赵福元说。

  乡人治乡共建共享

  新站的繁荣安定还有一群人功不可没,他们就是――太白义巡队。

  义巡,顾名思义就是义务为人们的安宁而巡逻,可能多数人想到的会是一群身穿制服的民警或者辅警,但其实他们比民警、辅警更具有标志性,“咱们做事情都是靠‘刷脸’呀!”义巡队副队长龙世新开玩笑说。

  义巡队开展工作与派出所是联动的,在派出所指导下,身穿着红色马甲、头戴红帽的义巡队员就会在集镇上不停地巡逻,劝离乱停乱放和私搭乱建等,平日里,他们将巡逻融入了自己的生活,调解邻里小矛盾,组织公益活动或进行法律知识宣讲……忙的不亦乐乎。

  这支志愿者队伍成立于2017年7月,起初由各村负责治安管理的村干部共同组成,“帮助危难群众、维护一方正义;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甘于无私奉献、做好村民榜样;不忘初心使命、牢记为民服务”就是他们的誓言。

  年初疫情突发,义巡队加入了一批特殊的队员,他们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乡贤志士,有着丰富的调解工作经验且热爱家乡的他们干起事儿来确实是靠刷脸的存在。

  “昨晚我睡得稍微晚点,到街上转了一圈,看到有两口子在街上就拌嘴了,女方蹲起哭,男方骂骂咧咧,我上前就问男方女方是他什么人,旁边有人知道我们是义巡队的,经我一劝,男方就哄起女方走了。”义巡队成员之一的易维珍说。

  此前,今年8月初的一天中午,一位村民气喘吁吁地走进新站派出所说:“8岁儿子和我拌嘴,随后离家出走了,我找了几个小时,就是找不见人。”值班民警掌握了孩子出走时的照片后,立即发布在义巡队群里。

  分散在集镇各处的义巡队员纷纷发动身边的亲人朋友帮助寻找,10多分钟后就在街头一个小巷内找到出走孩子。求助村民紧紧握住义巡队员的手,连连道谢。

  如今提起太白义巡队,集镇村民无不交口称赞。义巡队一心一意为人们的和谐安宁付出,当地居民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谢意。“这个电烤炉就是镇上卖电器的老板捐赠给我们的,想到天气冷还给送了罩子,电信公司还给我们义巡队办公室免费安装了网络,大家呆在调解室值班的时候也能打发时间,没想到我们都这把年纪了还能为大家做点事,这是他们对我们的认可,以后我们肯定会更加努力。”龙世新说。

  “‘十清十训’‘家风讲堂’‘义巡队’的最终目标就是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矛盾排查早、出事少,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三治融合’,建成更加平安和谐的美丽乡村。”徐世勇说。(记者 文叶)

作者:文叶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