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 作者:魏 爽 发布时间:2020-12-20 07:51 编辑:雒婷
以“精神文明”为底色的画卷在青海大地越绘越美――青海省202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首页
文艺展演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和时代文明需要的必然使命。
回首2020年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一年来,全省精神文明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为建设新青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这一年,西宁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玉树市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23个村镇、58家单位、8户家庭、7所学校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1个城市、3家单位、3名个人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
这一年,西宁市等27个城市获评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等193个村镇获评省级文明村镇称号,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等758个单位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青海师范大学等54个学校获评省级文明校园称号,祝方太家庭等33户家庭获评省级文明家庭称号,马玉秀等20名同志获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一年,全省累计创建“五星级文明户”70余万户;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得到激发,全省注册志愿者从去年底的24万人迅速壮大至目前的50余万人……
凝心聚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幅幅制作精美、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赏心悦目,一场场生动鲜活的宣讲活动陆续开展,一个个传统节日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一个个“红马甲”活跃在城乡社区防控、防疫知识宣传、防疫物资运送、交通路口执勤、便民服务活动现场……
文明实践新风正在青海大地徐徐吹拂,浸润百姓生活。 “疫情期间莫乱跑,待在家里莫串门,病毒疫情怕传人。走亲访友往后推,幸福安康是第一……”2月9日清晨,在西宁市城东区乐家湾镇乐家湾村,广播里正播放着贤孝《坚决打赢防控战》。听得多了,村里不少人也能跟着旋律哼唱几句。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西宁市文艺文化志愿者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各种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提振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心。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2020年,我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并将之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聚焦群众需求,全力推动全省10个国家试点县市区开展工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试点探索向逐步推开创造条件,努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结合疫情防控工作,精心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我在行动”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印发《关于开展“疫情防控、我在行动”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的倡议书》,发动志愿者引导群众落实不聚餐、不扎堆、使用公筷等防控措施,引导树立科学健康生活理念。同时,全省开展了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加大对《志愿服务条例》和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此外,着力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组织青年、妇女及文化、文艺、科技、医疗、环保、示范等重点领域志愿者力量,深入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理念向全社会普及,志愿服务站点向各类公共场所、窗口单位和文化设施延伸,志愿服务活动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面覆盖。
宣讲活动
推进文明创建擦亮各族群众的幸福底色
“这份荣誉是对全市各族干部群众10年努力和付出的肯定。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在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宣传引导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把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金字招牌’转化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支撑和实际效益。”捧着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匾,玉树州委副书记、玉树市委书记蔡成勇激动地说。如今,行走在玉树市,背街小巷和景观大道一样明亮通畅,老旧社区和公园广场一样干净美观,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一样整洁有序,繁华商圈和普通路段一样停车不愁……这种文明的“表里如一”极大提升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从文明城市创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提倡满月、乔迁、祝寿、升学等喜事以家宴庆贺为主,自觉抵制相互攀比、大操大办和借机敛财等不良风气。喜宴应当提倡文明、节俭。鼓励送鲜花、发短信等祝贺方式……”7月1日,海东市颁布实施《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是全国首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促进移风易俗走上了法治轨道。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我省以创建新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为契机,围绕助推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培养时代新人、涵养好家风好家教、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全面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等创建活动,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文明城市管理机制,委托第三方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地区开展测评督查,推动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提质增效。同时,以创建率50%的目标推动不同层级的文明村镇评选表彰活动,以“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化全省文明家庭建设水平,不断改进文明单位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办法,健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机制。在全省农牧区广泛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市州目标责任考核、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围绕“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主题,积极倡导使用公筷,文明健康用餐,及时印发《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的若干措施》,引导全社会增强自律意识,崇尚科学饮食,抵制铺张浪费。
厚植道德沃土点亮向善明灯
甘做战疫一线抢救生命“摆渡人”的王海涛;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五旬老干部冯建军;逆行武汉显担当的重症医师孙斌;60多天守在岗位上,开展公益宣传鼓舞斗志的广电人段育宾;视疫情如命令,危急时刻始终坚守抗疫一线的80后警官杨剑;大灾面前义不容辞,防控疫情尽显担当的赵雄飞;守好岗位不负韶华,守护健康践行使命的李京;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牢记使命乐于奉献的金德君;干一行爱一行,时刻不忘为民初心的80后女法官吴晓琴;与时间赛跑,忘我工作投入一线流调的控疾“老兵”阿克忠;妙手擅儿科、仁心护民安的代晶;冲锋在前,尽己所能战疫情的重症医师余长生;挂着呼吸机坚守抗疫一线的澜沧江源头警察尕松尼玛……一个个闪耀的名字,一批又一批充满时代感、饱含正能量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出来,犹如一盏盏精神明灯,引领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榜样的力量无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宣讲活动广泛开展,青海各族儿女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激发出强烈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来抓,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摆在突出位置,研究制定《青海省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行动方案》,将公民道德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选树先进典型测评体系,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结合“四德”工程的落实落地,积极推荐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注重挖掘推荐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编辑出版《德润三江——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先进事迹风采录》,开展“我们的青海人·榜样”微视频展播,深入开展“信用与社会责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等,扎实做好“中国好人”推荐评选,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同时,我省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拨付建设运转资金1816万元,新建项目学校47所,实现全省国贫县乡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通过组织项目培训现场会,提升了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推荐,1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在榜样模范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在各类文化文艺作品的成风化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基层蓬勃展开。如今的青海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深入开展,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志愿服务随处可见,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迈入“十四五”,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青海省将继续与文明同行,谱写新青海建设更加出彩的新篇章。